遊戲精神失落呼喚傳統民間遊戲
柏拉圖曾說過,人就像是上帝手中的玩具;每一個人都要讓最美麗的遊戲成為生活的真正內涵。遊戲、玩樂、文化是人生中最值得認真對待的事情救世軍卜維廉中學。
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學生的一次對話中也竭力稱許同樣的人生至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當然也是典型的遊戲人生的心態。我們可以把這裏的“歸”看作一種終極指向的隱喻,也就是說,美麗的遊戲之所以“最值得認真對待”,是因為它向我們標示了人生的歸宿和家園。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遊戲文化凋零、遊戲精神失落的時代。
說遊戲文化凋零,是指傳統民間遊戲在孩子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也被週末的遊樂場遊玩所取代。缺少玩伴與交流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和打扮與行為舉止像成年人的孩子。
說遊戲精神失落,有兩個看似矛盾卻相關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我們正在成長的一代兒童沒有遊戲;另一方面則是指兒童的遊戲“太遊戲”,缺少真正的遊戲精神。
大量的傳統民間遊戲,包括鄉野童玩,如粘知了、捉蜻蜓、摸魚、捉泥鰍、拉家雀、掏蛐蛐、打柴叉、爬樹、爬山、到水塘稻田中玩等典型的農村遊戲,由於它們紮根於真實的大地,因而極具生命力。但這些質樸無華的村童遊戲已經隨著城市文明的快速發展漸漸消失了,有人不無感歎地稱之為“另一種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是應該也可以重拾這種彌足珍貴的人文精神的。兒童遊戲文化是兒童教育的“精神植被”,搶救、恢復併發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遊戲,構築健全的兒童文化生態,關乎民族的今天與未來。
對於幼稚園,傳統民間遊戲意味著什麼?大多數人都會認同,傳統民間遊戲是幼稚園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傳統民間遊戲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智慧。這種源於民間的教育智慧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凝結為一種潛在的教育機制,是兒童文化與教育生態的天然支柱。然而,這種具有歷史厚重和民族情結的潛在智慧的現代性轉換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運用傳統民間遊戲構築兒童文化生態,恢復兒童教育的“精神植被”,必須創造性地加工傳統民間遊戲,創造性地運用傳統民間遊戲救世軍卜維廉中學。
創新思維用好傳統民間遊戲資源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復興背景下幼稚園如何復興傳統民間遊戲?當然,傳統民間遊戲的復興不能僅僅局限於幼稚園,而是要嵌套於文化復興的社會系統之中,置身於全民創新之中。
傳統民間遊戲資源的創新運用絕不是在幼稚園教育中簡單地引進傳統民間遊戲,而是充分理解傳統民間遊戲的精髓,並且運用傳統民間遊戲中蘊含的教育智慧進行教育創新,敏銳發現問題並且創造性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包含著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挖掘傳統民間遊戲資源(收集整理民間遊戲與解讀透析民間遊戲),在教育活動中運用民間智慧,弘揚遊戲精神,重構兒童文化;另一方面,通過運用傳統民間遊戲資源(轉換遊戲形式與創新遊戲內涵)來延續傳統民間遊戲的發展,打通民間遊戲傳承的內在脈絡,在傳統遊戲和現代遊戲之間架設一個通道,實現民間遊戲的自我更新。
對於幼稚園來說,傳統民間遊戲資源的創新運用,關鍵在於傳統民間遊戲在幼稚園教育中的價值取向與目標定位。傳統民間遊戲屬於文化資源,如何把文化資源轉換為教育資源呢?這是一個需要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才能回答的問題。
在理論上,應基於教育資源學的視角,把傳統民間遊戲視為一種多元化的資源系統,包括條件性資源與智慧性資源兩種基本形態。作為條件性資源的傳統民間遊戲,重在遊戲本身的創造性轉換,也就是結構性轉換或元素性更新(材料更新、玩法創新、規則調整和內容現代化);作為智慧性資源的傳統民間遊戲,重在遊戲智慧的實踐性生成,也就是原型變式(在不改變遊戲結構的前提下,變換遊戲方式或建構遊戲層級)或整體重構(吸收多個遊戲的合理成分,重新設計一個遊戲)。前者旨在傳統民間遊戲的適宜性繼承,後者旨在傳統民間遊戲的合理化創新。
在實踐上,應基於多元整合的邏輯思路,對傳統民間遊戲實行縱向延展與橫向滲透,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創新遊戲系統。傳統民間遊戲的縱向延展旨在使民間遊戲與幼兒發展實現最佳匹配。這種匹配包括遊戲方式上的適宜性和遊戲水準上的發展性。傳統民間遊戲的橫向滲透旨在使傳統民間遊戲實現內外整合。一方面通過遊戲間的開放性實現不同類別傳統民間遊戲之間的雙向滲透;另一方面通過遊戲外的開放性實現同一傳統民間遊戲與多種教育活動的雙向轉換。
傳統民間遊戲的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系統工程,幼稚園教育主動引進傳統民間遊戲,不僅體現了幼稚園的文化自覺性和勇於擔當的創新精神,而且展示出新一代幼稚園教師的人文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救世軍卜維廉中學。